5个老厂房新转型升级成特色文创园,助力国家文创实验区“高精尖”发展
今年,国家文创实验区范围内又有5个老厂房“华丽转身”,转型升级成为特色文创园。截至目前,国家文创实验区内通过老厂房转型升级形成的文创园已达到35个
新转型升级的5家文创园为:菁英梦谷文创园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广渠东路98号。前身为北京枫林家具厂,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3万平方米。目前一期项目约1万平米已改造完成,目前已吸引北京七娱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安瑞影视文化(北京)有限公司等10余家文化企业入驻;三里屯4号院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工体北路4号。前身为北京市第六机床厂,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目前已吸引北京雅迪传媒有限公司、北京德神传动广告有限公司等20余家文化企业入驻,致力于打造“文化+科技”的文创园区;北汽双井文创园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广渠路31号院。前身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老厂房,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目前已吸引掌合天下(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海岸九九建筑装饰设计有限公司等80余家文化企业入驻;服仓文创园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北花园村3-1号。前身为服装厂仓库,占地40余亩,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一期项目约4.5万平米已改造完成,二期项目改造中,预计今年10月完成。目前已吸引雅虹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灰度十八(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80多家文化企业入驻;E9区创新工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双桥地区。前身是筹建于1980年的北京市双桥乳品厂,占地面积118亩,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主要集聚人工智能、数字创意两个核心业态,目前已吸引大数据独角兽企业集奥聚合(北京)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物理特效龙头企业北京盛悦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30余家入驻。
老旧厂房是城市文化的“文化富矿”和“金山银山”,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记忆,已经融入城市的血脉和居民的生活。保护好,利用好老旧厂房空间资源和文化遗产,是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选择。随着城市功能转型升级,非首都功能疏解深入推进,北京市高度重视老旧厂房保护利用,大力推动城市风貌提升和产业升级,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经过近20年的发展,以798艺术区为标志,北京老旧厂房的文化再造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的探索和提升转变过程。近些年,北京市积极加大因势利导,特别是2017年12月专门出台了《关于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老旧厂房保护利用原则和相关政策、保障措施,使老旧厂房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据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的调研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腾退老旧厂房达242个,已经转型利用的老旧厂房占地面积601万平方米,正在转型改造的占地138万平方米。
朝阳区作为北京市曾经的纺织、电子、机械、化工、汽车五大工业基地,老旧厂房资源丰富。近年来,朝阳区紧紧围绕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主动服务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总体工作思路,形成了“5544”的老旧厂房保护利用与城市文化发展的朝阳实践经验,即:科学把握“5大关系”,着力实施“5大举措”,示范推广“4种模式”,全力推进“4大转变”。
科学把握5大关系:科学把握老旧厂房转型发展的“园区发展与文化方向的关系、疏解与提升的关系、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园区建设与城市人文风貌的关系”五大关系,深入推进“腾笼换鸟”,积极探索老旧厂房空间腾退再利用有效方式,加快引导存量资源功能转型和改造升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推进区域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探索文化产业融入城市发展的“朝阳实践”。
着力实施5大举措:通过“规划引导、政策促进、典型示范、精准服务、规范管理”等五大发展举措,积极加大创新实践,探索盘活旧厂房存量资源、建设文创园区的有效模式和途径。在规划引导上,朝阳区在“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挖掘工业遗存的文化底蕴,加快工业厂房的功能转型和改造升级”,统筹抓好工业遗存的改造、保护和传承、利用工作。在政策促进上,制定“高精尖”产业指导目录,完善支持政策,推动高端文化、产业要素落地,促进产业空间高效利用。鼓励建设创意办公空间、艺术馆、博物馆、美术馆、城市书屋,支持举办文化节等文艺活动,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营造良好产业生态,提升发展品质。在典型示范上,注重树标杆、立典范,充分发挥转型成功的工业厂房品牌外溢效应和功能辐射作用,引导相关文创园区权属单位特别是国有企业积极谋划、主动创新、示范带动。在精准服务上,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突出精准实效,设立100亿元规模的朝阳文创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成立北京市首家文创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分中心,引进以中国版权协会、北京版权保护中心等单位为主体的国家级版权监测服务平台,设立了全国首个文化企业信用促进会、文创实验区金融服务中心和全国首个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中心等,搭建起版权服务、协同发展、文化金融、宣传推介、展示交流等公共服务平台,为园区建设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和良好的营商环境。在促进发展的同时,加强规范管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坚持共治共享,构建多元沟通交流渠道,确保文化安全和规范有序发展。
示范推广4种模式:经过多年探索,目前朝阳区已经初步探索出工业遗存转型的4种模式——艺术家自发聚集发展、政府提供管理服务的“798模式”;产权方与专业机构联手打造的“751模式”;政府投资建设并运营管理的“朝阳规划艺术馆模式”;在政府引导下,由国有企业组建新的运营团队进行整体改扩建的“莱锦创意产业园模式”,为全国老旧厂房改造转型发展文创园区提供了有益探索和经验借鉴。据悉,截至目前,朝阳区已有798、751、莱锦、郎园、懋隆、恒通、惠通、塞隆、吉里、竞园、齿轮场、创立方等57家老旧厂房转型升级改造为文创产业特色园区,改造建筑规模281.7万平方米,形成文化创新集群发展的重要支撑,成为老旧厂房腾笼换鸟、华丽转身的典范。一批运营成熟的园区实现了运营模式、管理团队、园区品牌等方面的输出和推广,例如郎园、尚8、爱工场、东方嘉诚、北服时尚产业创新园等以‘一园多点’模式,在北京、上海、天津、河北等省市建立了链锁园区或合作园区,实现了园区品牌和模式的输出,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全力推进4大转变: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和营商营文环境的优化提升,朝阳区文化产业园区不断升级发展,一批文化产业特色园区不断涌现,内涵式、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成为园区发展新趋势。结合新时期发展的新要求,朝阳区积极引导园区转型升级发展,即推动文创园区由综合型园区向特色化、专业化园区转变,由封闭管理式园区向开放融合式园区转变,由单纯经营空间园区向经营园区品牌转变,由追求经济效益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园区转变,成为新形势下朝阳区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
此文章转载自“国家文创实验区”